【“食”全“食”美】70年來飲食的變化
Date:2019-10-06 10:29:29
壯麗70年,精彩新生活。
衣食住用行,美好處處享。
隨著科技和經濟水平的提高,
人們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生活質量越來越高,
今天我們來說一說70年來人們飲食的變化。
建國初期:吃不飽
建國初期,因為物質供應緊張,飲食結構比較單一,以土豆、玉米等雜糧為主,勉強解決溫飽問題。米面糧油憑票供應,每家每戶的糧油票都是按人數定量發放。只有逢年過節,會憑票購買一些肉類、糕點糖果等來解饞,但分量都不多。
因為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,60年代的人們很難吃飽飯,野菜樹葉也成了充饑的食物。
改革開放:吃得好
到了70年代,人們基本上都能吃的飽了。逢年過節還可以吃到大米、白面、紅燒肉。這一時期還有了爆米花、棉花糖、麥乳精等小零食和營養品。
1980年實行大包干到戶的生產責任制,糧食生產有了明顯的增長。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發展,市場物資逐步增多,糧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。
這個時候人們的餐桌日益豐富起來,生活水平從溫飽走向小康,開始由吃飽肚轉為吃得香。人們開始走出家門享受外面專業大廚的烹飪味道。
90年代中期開始,全國各大菜系開始互相滲透,同時,西餐逐漸進入中國并被國人接受,“肯德基”、“麥當勞”等洋快餐迅速發展。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各種檔次和風味的餐廳,百姓進餐館嘗鮮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。
新千年:吃體驗
二十一世紀,人們對于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不僅要吃好,更要吃得多樣。餐飲不再是單一的飲食功能,聚會、宴請等場景消費開始流行,要求菜品的種類豐富多樣,滿足不同人群的喜好的口味。
如今,人們對于單品餐飲的消費呈爆發式增長,一道菜開火一家餐廳成為餐飲品類賽道上的新常態。外賣餐飲帶來的便利性體驗,加上單品餐飲帶來的特色化體驗,已成為當今人們餐飲消費的新趨勢。